面对智能音箱这片红海,华为终于坐不住了。
过去两年,BATJ、小米以及N多个中小型创业企业相继进入智能音箱大战。华为在经过内部多次讨论,不断否定又不断重启,终于也将在今年年内(预计10月份)推出智能音箱。一位华为研究院员工向蓝鲸TMT记者侧面证实了这一点。
入局智能音箱较晚的巨头,除了华为就是三星了。
前不久,2018年8月10日,在三星Note9发布会上,三星推出了一款智能音箱GalaxyHome。GalaxyHome内置六个扬声器一个低音炮,八个检测语音输入的远场麦克风,具备播放音乐、远场识别声音、控制智能家电设备等功能。
不过由于GalaxyHome外形颜色“特别黑”,底部安装了三角支架,横过来特别像“老式手摇爆米花机器”,因而遭到了国内外众多网友的嘲笑和调侃。尽管外形不出众,首次亮相并不“漂亮”,好在也算是赶上了高端智能音箱的“末班车”。遗憾的是,三星并没有公布GalaxyHome价格和上市时间,具体可能要等到11月三星开发者大会。
不同于亚马逊、Google等互联网企业们做智能音箱的“轻而易举”、“轻车熟路”,硬件厂商们涉足智能音箱总是“多灾多难”,各种波折。
早在2014年,苹果公司就开始了智能音箱项目。该项目经过多次犹豫、延缓、跳票、恢复,结果被亚马逊的Echo抢了先机。
而同样,华为内部犹豫不决背后的深层次原因也在于,就像华为消费者业务战略方向的负责人邵洋所说的那样,智能音箱确实是一个风口,但是要搞清楚究竟是谁的风口。
巨头圈地各有各的算盘和局限
2014年11月,亚马逊推出了一款将智能语音交互技术植入到传统音箱的产品Echo,随即引起了市场强烈的反响。2016年5月,在谷歌I/O开发大会上,谷歌紧随其后,正式推出了对标Echo的GoogleHome。
苹果在2011年率先推出了Siri“语音接口”的概念,起了大早赶了趟晚集。直到2017年的苹果开发者大会上才公布智能音箱HomePod的相关信息,推迟到今年年初正式发售,且仅限于美国、英国和澳大利亚等六地。
一时间,智能音箱成了巨头们攻城略地、抢滩的“新大陆”。亚马逊和谷歌均在设想一个未来,支撑企业的生态建设。在自身没有手机相关硬件产品的情况下,智能音箱将成为智慧家居最好的流量入口和退而求其次的硬件产品。
亚马逊Echo的副总裁托尼·里德ToniReid曾对智能扬声器的定位这样畅想过,“试想一下,你身边拥有一台永远在线、友好的数字语音助手。会关灯,可以从你的购物清单中订货。可以跟你从世界杯聊到日本动漫任何有趣的事情。当你心情低落时,能够鼓励你,使你振作起来。”
这样美好的愿景,也确实得到了相关数据的佐证。根据市场研究公司Canalys数据的预测,未来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定期使用语音识别系统,到2019年全球将销售将近1亿台智能扬声器,到2022年大约55%的美国家庭将会拥有一台智能扬声器。预计2018年全球智能扬声器市场将达到约30亿美元,2023年将增至近120亿美元。
全球智能音箱市场主要集中在亚马逊和谷歌之间的“你追我赶”,来自StrategyAnalytic的2018年第一季度全球智能音箱研究报告显示,亚马逊Echo出货量400万台,市场份额43.6%,比去年同期翻了一番。谷歌GoogleHome出货量240万台,市场份额26.5%,较同期增709%。阿里巴巴天猫精灵70万台(在中国销售),市场份额7.6%,排名第三。苹果、小米以60万台(6%)、20万台(2.4%)销量排名第四、第五位。
而分析公司Canalys称,2018年第一季度,亚马逊Echo250万台的销售量低于谷歌GoogleHome310万台的季度销售量,谷歌的销售业绩首次击败亚马逊,成为市场第一。苹果受限于上市时间较晚、价格偏高(349美元),市场份额暂时较小。不过,HomePod上架以来,在三个月内也迅速占领了美国4.1%的市场份额,不少分析师给予“令人印象深刻”的评价。
显而易见的是,智能音箱市场由于入局企业所在的领域性质以及相对应的产品属性、思路的差异,分化为两大阵营。一类是以亚马逊、谷歌、微软为代表的互联网公司,一个是以苹果为代表的硬件企业。
亚马逊背后拥有一个强大的零售系统,自然期望Echo成为除了网站、移动端流量外,另外一个重要的购物入口。谷歌的逻辑在于,苹果联合创始人史蒂夫·沃兹尼亚克SteveWozniak在2016年所提出的,智能语音交互将成为计算领域下一个重要的平台,语音控制和人工智能将实现互联网与现实世界的无缝互动。
谷歌的优势也很明显,谷歌日历、Gmail、Android系统的手机拥有上亿次的用户群体。Gmail和日历功能可以与智能音箱联动是Echo不具备的。当然,两者均通过智能音箱的“连接”作用,将消费者“锁定”在自己构建的生态中。
而苹果公司更多的是将HomePod作为了智能手机以外的配件,以音乐硬件的形式完成配件的布局和Apple软件的集成。苹果2016年12月以4亿美元收购的音乐识别服务提供商Shazam,今年升级的AirPods,2019年即将推出的录音棚音质级别的耳罩式耳机,都是构建AppleMusic流媒体音乐生态的一个环节。
在产品规划方面,Echo不同于HomePod的封闭,采取与Spotify、Pandora、iHeartRadio、Audible等流媒体音乐服务商以及自家AmazonMusic开放式的合作方式。借助于亚马逊AWS的云计算能力,和云端实现实时的数据传输。API接口开放,不同厂商可以进行开发。相比之下,HomePod只与手机连接,严重依赖于iPhone,更像是智能手机的一个配件。产品专注于音箱的音质效果,“智能”位于其次。
不同的产品思路,也体现在了定价方面。
亚马逊Echo目前拥有Echo、EchoShow、EchoDot、EchoSport四个产品系列,价格从100美元到40美元不等,廉价的EchoDot最为畅销。HomePod则更多从硬件音箱产品的角度,制定价格。高达349美元的价格让人望而却步,显得不太“亲民”,除非是少部分追求音质效果的“发烧友”。
所以,对于亚马逊、谷歌而言,需要的是将产品以较低的成本实现迅速普及,获得流量、数据训练。而对苹果而言,重要的是每一台机器不至于亏损过度。
毫无疑问的是,互联网企业在消费级ToC端,拥有海量的数据信息,可以支持人工智能不断的“学习”,实现交互的良性循环。而智能硬件(手机)厂商,拥有基于LBS+实时需求的移动生态系统,是互联网企业“可望而不可及”的重量级入口。
亚马逊显然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一方面和微软Cortana合作弥补数据集空白,另一方面和手机厂商HTC合作实现移动端集成Alexa,并在iOSAPP应用商店上线Alexa,提供移动端主动式服务。
不同象限“叶相似味不同”的怪圈
在海外巨头酣战正欢,各自划地为界时。我国的智能音箱市场也硝烟四起,从BATJ四巨头到各路神仙级别的大大小小创业企业,早已实现“集齐七个龙珠,可以召唤神龙了”。随着华为、三星的加入,未来市场会更加热闹。
不同的是,国内智能音箱市场“价格战”打得异常惨烈。
79元起的京东叮咚mini2,双十一期间499元的天猫精灵X1降价至99元,89元的天猫精灵方糖,原价249元尝鲜价只需89元的小度智能音箱,169元的小米小爱mini音箱......除了带屏幕的智能音箱,以上产品正常价也均没有超过500元人民币。
相反的例子是,前不久,百度旗下的渡鸦ravenH智能音箱。因为高达1699元的定价,市场定位不精准。最终因订单不足1万台,黯然收场。智能音箱定价高不意味着相应的利润也高,IHSMarkit相关数据显示,HomePod每台349美元的售价带来133美元的利润,占比约38%。远低于AmazonEcho的66%和GoogleHome的56%。
同样以节日低价补贴、会员优惠推进市场的AmazonEcho却能够实现“高利润”。国内的智能音箱厂商仍徘徊在低价“血洗”市场的边缘,迟迟不能正式“入门”,是多方面原因综合促成的。小i机器人的创始人朱频频曾经说过,自己绝对不会去触碰智能音箱行业,因为智能音箱本身是一个亏本的生意,培养用户习惯是一个异常艰难的过程,发展后期才能实现盈利。
“目前,国内智能音箱市场玩家主要分为三类。一类是互联网巨头,通过烧钱建立用户新的入口。第二类是ToVC商业模式,不在乎销量,侧重于产品概念,市场看不清其商业模式。通过外形奇特、很酷的产品获得融资。例如杭州的Rokid(若琪)智能音箱。第三类是山寨智能音箱,集中在深圳,一直没有实现盈利。”朱频频对蓝鲸TMT记者说。
面对国内智能音箱市场概念的火爆,锤子科技前CTO钱晨也曾对媒体表示,百家争鸣的背后,智能音箱的概念可能被玩儿坏。
诺为咨询调研报告显示,国内智能音箱采取市场低价快速渗透的策略。声智科技董事长兼CEO陈孝良对记者表示,烧钱加快市场认知和快速铺量的过程,对于培养用户大有裨益。但是产品的出路肯定不是烧钱,最终是挖掘和满足用户体验的问题。
从消费者的反馈来看,智能音箱性价比越来越高并没有带给用户很好的初次体验。人机交互体验不佳、平庸的音质以及受限的使用场景为智能音箱产品“鸡肋化”埋下隐患。显然,国内智能音箱产业链的成熟度和用户习惯的培养还需要很长一段路要走。
其中,消费者使用过程中的痛点具体体现在,唤醒难度高,一次叫不醒或者误唤醒。距离稍微远一点,天气不好都可能唤醒难。语义识别不佳,响应迟钝,经常答非所问且只能识别标准普通话。待机都会发热,电流声音严重,音箱的音质普通。无内置电池只能接电源,电源线短不方便。手机连接性差,连接不稳定经常掉线,手机自带音乐不能播放,无法点播自动续播。做工材质太粗糙,很多音频需要付费。简而言之,“就是一个可以播放歌曲的闹钟”。
中文的语音识别在技术上不同于英文,难度更大。
此外,中文各地方方言相差巨大,如粤语和闽南语,无形中造成产品“坐标”上的障碍。更为重要的是,国内智能音箱迫切需要改变的就是产品高度“同质化”。思必驰CMO龙梦竹对记者透露,华为智能音箱将会采用思必驰全套的语音技术方案,包括语音识别、语音合成、语义理解、自然语言处理技术NLP,语音对话等。
智能音箱产业链提供语音技术的厂家主要有科大讯飞、思必驰和云知声三家。京东叮咚由科大讯飞提供语音技术支持,天猫精灵、小米小爱音箱(第一代)由思必驰提供全套的语音交互技术。所以,各家智能音箱的用户体验、使用感受从本质上看,差异不是特别大。在关于噪声抑制、混响去除等最为基础、关键的技术方面,Amazon的多麦克阵列和Google的双麦克阵列具有先发和领先优势。
国内智能音箱市场颇为尴尬的一点,还在于东西方文化方面的巨大差异。西方国家听音乐是非常基础的生活诉求,是部分地区根深蒂固的习惯,用户音乐付费的习惯相对成熟。属于刚需市场,市场容量明确。因而,当传统音箱或者蓝牙音箱升级为带有AI功能的智能音箱时,市场接受度比较高。
“东西方文化的差异造就了不同的技术导向和技术测试验证体系。比如,智能音箱在国外的场景主要是客厅和厨房,国内的场景主要是客厅和卧室。”陈孝良说。
同时,亚马逊所设想的解放双手,脱离手机的“语音购物”生态,本身就存在“变现”的悖论。根据TheInformation相关数据显示,美国只有约2%的用户使用Echo进行购物。更为糟糕的是,在2%的用户中,有90%的人只使用过一次。20%的人使用Echo寻找优惠降价的产品,却从不购买。
对于“千万级”销量的亚马逊尚且不能给市场带来太多的变化,国内“百万级”的阿里巴巴、京东们恐怕一时半会儿也摆脱不了,智能音箱“预告天气、设置闹铃、播放音乐”三大用途的“怪圈”。即便智能音箱获得大范围普及,以国内家庭应用场景考量,其使用率很可能远低于电视。
将“坐标系”拉长,纵观整体智能音箱市场,各种Bug事件层出不穷。
今年2月中旬到3月初,亚马逊Echo的Alexa声控助手失去控制,发出诡异、惊悚的笑声吓坏用户。用户LaurenHall留言,没有任何人跟它说话,房间甚至一个人都没有,Echo在家里开始放肆地大笑。几乎同一时间,亚马逊的AWS云数据服务连接中断,致使美国大量用户无法正常使用Echo与其互动。
接着,美国俄勒冈州几位女性之间的私密谈话,被Echo偷偷记录,并随机发送给通信录的联系人分享。波特兰市的一对夫妇也遇到类似情况,两人的谈话内容未经允许,以附件形式发送给了通信录联系人。Echo的DotKids儿童系列,在触发成人内容,提取儿童的隐私数据方面,引发了很多家长的担忧。这些事件的背后除了算法的不可控,更在于相关物联网技术运行的不尽完善。
华为HiLinkPK小米生态链,华为生态建设任重道远
物联网促进了人工智能的发展,被认为是继移动互联网之后的第三次浪潮,智能音箱又是物联网和AI非常细分的一个环节。无论是阿里巴巴的智能音箱购物还是小米的智能家居控制,“即使,商业模式仍然不清晰,技术不成熟,现阶段用户不买账,不断的烧钱。企业都在抢占物联网的入口,不愿意偏离、放弃物联网的赛道。”朱频频说。
针对距离消费者最近的智能家居IoT,2012年,三星启动SmartThings控制平台。2014年1月,谷歌通过收购NestLabs获取Nest背后的智能家居平台和主导的行业标准组织ThreadGroup。同年,苹果提出了智能家居系统Homekit,亚马逊推出智能音箱Echo构建智能家居中心。国内,早在2013年,小米创始人雷军就启动了“小米生态链”计划。2015年阿里巴巴推出阿里小智,以APP作为智能家居生态链的切入点。华为行动略晚,在2015年12月12日才正式发布HiLink智能家居平台。
“很明显,互联网企业做人工智能产品会更有优势,不仅是对技术的认知,还在于对内容的储备。而且互联网企业更看重速度,心态也更加开放,愿意和合作伙伴共同发展。相比之下,传统的硬件企业在这些方面相对走的慢一些,犹豫一些。”陈孝良说。
以企业性质区分,抛开互联网公司,在量级上,唯一可以和华为类比的就是小米公司。
根据小米招股书披露,小米通过自产及与生态链企业合作的方式构建自身的IoT和生活消费产品系。硬件产品包括自产的智能电视、笔记本电脑、路由器、AI音箱。与生态链合作生产的包括,移动电源、手环、空气净化器、净水器、扫地机器人、智能平衡车、智能门锁、床头灯、LED智能灯泡、米家IH压力电饭煲、智能马桶盖、智能插座、万能遥控器、无人机、AR/VR等等。8月14日,小米第三次布局空调产品,推出了米家互联网空调。
截至2018年3月31日,小米公司通过投资和管理建立了由超过210家公司组成的生态系统,其中超过90家公司专注于研发智能硬件和生活消费品。在生态链企业的广泛布局下,小米公司建立了全球最大的消费IoT平台。
反观华为的HiLink,一直没有太大动静。直到今年3月8日的AWE博览会上,华为邵洋才宣布发力智慧家居,开展“百亿计划”,希望三年内把支持HiLink家电设备的销售额做到100亿美元。到6月22日的华为终端开发者大会,余承东发布华为的全场景智慧生态战略后。外界才逐渐清晰,华为这次跟云计算“大潮”来袭时一样,是迫于形势不得不做出的选择。
与小米相同的是,华为HiLink的主入口是手机,辅助入口是平板、PC、音箱等设备,泛IoT硬件位于三圈生态的最后一层。不同的是,华为有自家框架下的HiLink标准协议和LiteOS。尽管小米生态链一直饱受诟病,诸如,“什么都做,什么都做不好”,生态链过于封闭,压榨生态链下游创业企业的利润。不得不承认的是,小米起步较华为早,生态链产品布局较为齐全。
通信分析师陈志刚对蓝鲸TMT记者表示,小米的封闭性比较像苹果公司,其投资管理能力和IoT平台的操控能力已经趋于成熟。生态链产品无需适配,执行能力强,效率高都是小米的竞争优势。
华为的“连接”其实走的是小米生态链之前的路线,在“众口难调”的情况下,华为需要拉拢数量庞大的传统家电厂商。同华为云计算业务相似,怎样平衡好合作伙伴的利益,在众多合作伙伴中,华为如何定位自己都是未知数。
因而目前,华为在不具备互联网企业所具备的渠道优势和补贴优势,智能家居“大连接”战略处于空中楼阁,语音交互技术欠火候的情况下。
华为进军智能音箱真的仅仅就是一个音箱。
转载请注明出处。